3033
浏览定弘学习小组
2021年6月20日(辛丑年五月十一、周日),时值父亲节也是万千学子高考成绩发布前十天,定弘学习小组近三十人来到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游学,也为天下早出人才、多出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而祈祷,期盼我们的学子不但要有知识渊博的头脑更要怀揣报国为民之心、个个成为身体强健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牌匾
孔庙和国子监建筑位于国子监街的中部,坐北朝南,孔庙在东,国子监在西,合乎“左庙右学”的古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左为尊,北京孔庙坐落在安定门内成贤街的北侧,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是中国四大文庙中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全国第二大孔庙。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下令建宣圣庙祭祀孔子,1306年(大德十年)建成。从此,这里成为元、明、清三朝皇帝祭祀孔子的场所和国家最高学府兼管理国家教育的行政机关。
成贤街“国子监”门牌坊
下马碑
游学第一个地点是成贤街,全长近700米,正对着雍和宫的门口西面。明代成化十八年(1482年)时,明宪宗下诏要求在文庙正门的东西分别设立下马碑,规定文武官员在两个下马碑之间必须步行通过,锣鼓仪仗也偃旗息鼓,以表示对圣人的尊重。老师还讲到状元夸官的典故:新科状元殿试钦点之后,由吏部、礼部官员捧着圣旨鸣锣开道,状元身穿红袍、帽插宫花,骑着高头骏马,在成贤街上走过,接受万民朝贺,这就是金榜题名。骑马来到成贤街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而后行拜师礼,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而雍王府因出了雍正乾隆两位皇帝而成为潜龙邸,从此人再不能居住而必须供佛,于是成为后来的雍和宫。雍和宫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藏传佛教主供的是竖三世佛:过去佛燃灯上古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万福阁顶天立地的弥勒佛巨像为我国及世界最大独木雕佛之一驰名中外,巨佛总高26米,地下8米,地上18米,直径8米,站于汉白玉石须弥座上,手持哈达,体态雄奇,与其他取自唐朝弥勒佛化身大肚子布袋和尚塑画的形象有所不同。老师提到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到寺庙一掷千金争烧头柱香以及捐钱贿赂佛菩萨求升官发财的做法并不如法,老师告诫我们要按照佛菩萨的教导去做,要心中有佛,要向佛学习慈悲众生、普渡众生、救拔众生!
白玉孔子雕像
进入孔庙后映入眼帘的便是大成门前巍然耸立的汉白玉孔子雕像。雕像双手合于胸前,目视远方,身体左侧佩戴有一把宝剑。两旁陈列的进士题名碑共198座,记载了元、明、清三代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孔庙院内题名碑是元代黄庆二年(1313年)开科取士后建的,元代3座,明代77座,清代118座。著名人物有:明朝护卫北京城将领于谦,明末大将军袁崇焕,清朝禁烟首领林则徐,清朝洋务派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等。其中清末进士题名碑上还刻有爱国人士沈钧儒的名字,还有一些事迹传说,在民间流传很广的传奇人物,如刘墉(刘罗锅)、纪昀(纪晓岚)等也碑上有名。
大成门门前定弘学习小组合影
接着老师便为我们讲起了触奸柏的故事。触奸柏是大成殿前的一颗古柏,相传是元代国子监祭酒许衡所植,已近七百年的历史。据说明代奸相严嵩曾代嘉靖皇帝祭孔,因大成殿只有皇帝祭祀时才能进入,严嵩本应在殿外代为祭祀,而嚣张跋扈的严嵩却硬要显示自己的威风,感受一下做皇帝的滋味,当他路经这颗古柏树下,突然狂风骤起,柏树枝叶摇动,一个伸展出来的古柏枝杈刮掉了他的乌纱帽,严嵩吓得仓皇逃走。后来他果然因子获罪,被摘了乌纱帽,最后饿死街头,不得善终。百姓因其平时专横跋扈、作恶多端,都深受其苦,遂认为是此古柏有灵性,能辩忠奸,故称此树为“触奸柏”或“辨奸柏”。老师讲道:神灵面前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古人常说“举头三尺有神明”,我们要存敬畏之心。老师也教导我们要懂礼貌知礼仪,三个殿门都开的时候,应该从侧门进出,中门是留给大德高僧、圣贤人和上级领导来走的。
万世师表匾额下合影
通过大成门我们来到孔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前,大殿内高悬从清康熙至民国总统的“万世师表”匾额,大成殿中供奉的是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木牌位。殿内还陈列着琴瑟、编钟、编磬等祭祀需用的古乐器。殿内正位两边设有配享牌位:复圣颜回、述圣孔伋、宗圣曾参、亚圣孟子,称为“四配”。殿内东西两边分列: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zhuān]孙师、朱嘉等十二哲人的木牌位,称“十二哲”。自清代康熙帝以后,每一位皇帝即位时都要亲到国子监讲学一次,称作“临雍”,之后在孔庙大成殿悬匾一方,后皇帝即使不“临雍”也照例悬匾。因此大成殿内集积了从清初康熙到清末宣统九代皇帝的匾。“万世师表”是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御笔题书,意为孔子是千秋万世的老师和表率。历史上曾有17位皇帝亲至孔庙主持祭祀大典。孔庙十三碑位于奎文阁后,碑文的内容均来自历代帝王、大臣们修庙、祭庙、告庙之类的记录。
游学现场午间小息
老师讲道:孔庙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传承之地,内涵丰富。康、雍、乾三朝都非常注重研究、总结历史上各朝代的兴衰得失,出台的改革政策最多,尤其是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禁止特权的命令,使得越是位高权重、腰缠万贯的越要承担更多的赋税。民心喜悦,人口增长迅速,甚至突破三亿。他们深知“建国君民教育为先”的道理,倡导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经常在文华殿组织学习老祖宗的训戒,弘扬“孝廉”教育、狠抓吏治、严厉打击贪官污吏、致使国力增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疆域辽阔,奠定了如今中国的版图,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成为名符其实的大国天朝。盛世的皇帝都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弘扬。经常礼请大德高僧、国师、宿儒宣讲四书五经、天道伦常或古圣先贤的范文。甚至皇帝牵头每半个月逢到节气就亲自讲课,当时的学习盛况可见一斑。提到传统文化儒、释、道时老师讲道: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佛是同一时代的人,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人,今山东曲阜人。当时正值诸子百家是一个思想比较自由、名人云集的时代,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孔子教学以游学为主,而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无固定寺院、道场,他们均是主张向生活学习、不脱离于生活。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被奉为儒家经典,宋太祖赵匡胤的军师、宰相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孔子成名是在其去世一百年后。晚清的衰落是因为慈禧信奉鬼神、只顾自己享乐而不爱惜百姓、不珍惜民力、崇洋媚外、不相信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导致的。老师教导我们要吸取教训,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我们要学慈悲、觉悟和智慧。
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孝亲尊师。每家有祠堂来演讲忠孝节义,忠于国家,孝敬父母;夫妻有节,朋友有义。而孔庙、文庙、夫子庙是代表师道传承,对老师要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大家一般拜三孔:孔庙、孔林、孔府,但孔府是为孔子后人所建与孔子其实没有太大关系。祭孔主要分两次,一次是农历二月春节过后百花齐放,会试时节;一次是孔子生日,农历八月二十七号。孔子将教育科目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一生强调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就是典章制度、道德规范和礼仪属于德育;乐,是音乐、舞蹈,属美育;射,射箭防身属体育;御,既有保护自己也有驾驭、劳动技能的含义;书,指读书、写作;数,指计算,属智育。孔子还要求学生明善恶、知美丑,注重锻炼身体,他身高一米八多,腰佩宝剑,时常自己驾车、练习射箭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乾隆石经
看过孔庙我们来到西侧的国子监。穿过存储乾隆石经的过道那里展出着江苏金坛贡生蒋衡用十二年书写的含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论语、孝经、孟子等儒家十三经碑刻。国子监是皇帝办的学校又称太学,是给国家培养高级干部的场所。孔子讲课的地方叫杏坛,而皇帝讲课的地方叫辟雍。辟雍建于清乾隆48年(公元1783年)。大殿正面屋檐之下,高挂着乾隆皇帝书写的“辟雍”匾额,这块华带匾边框为七彩九龙祥云圆雕,其精美程度在北京的名匾中也是极其罕见。“辟雍”一词起源于我国三千年前的周代,据史料记载“天子之学曰辟雍”,辟雍四面环水,是周天子学习、议事的场所。据汉代大学者蔡邕解释:辟雍的“辟”字与玉璧的“璧”通用,就是指周边的水环绕一周,湖水清澈透明,形成圆型,就像一块无暇的玉璧;“雍”为水中陆地;而“辟雍”这座大房子就建在上面,是玉璧的中心,所以取名辟雍,“辟雍”亦作“璧雍”。
辟雍殿前合影
那古时学生是如何上课的呢?老师讲解道:他们早晨寅时(3~5点)来到教室也就是三点就要起床学习了,开始复习老师昨天讲的功课,读到卯时(5~7点)结束。老师到休息室喝早茶,学生吃完早饭回到教室上课第一件事开始提问,老师提问完了开始讲新课。提问时如果答对了老师会表扬,如果答错了一般有三种处罚方式,当众批评教育,打手板,严重者上报除名。学生一年只放大年初一、中秋和皇帝生日这三天假。学生总体的学习安排是上午读书、下午练武、晚上陶冶情操练习字画。这样安排是因为上午头脑清楚用来读书再合适不过;下午击剑、骑马可以强健体魄做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晚上自习用来加班学习,练习绘画、书法可以陶冶情操、令人心静。历代帝王都有一笔非常好的书法,反观我们现在错别字随处可见,对此老师指出:任何事情都不可绝对,马克思说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科学技术的过速发展会造成人的依赖、懒惰甚至退化。电脑打字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提笔忘字,以前学生四书五经可以倒背如流,写文章有文字字数的规定。像五言、七言等合辙押韵,而现代人文学功底普遍很差。任何事情都有得有失,科技发展的同时人一定越来越退化,有汽车坐了,人二十里地都走不了,现代人一身病,还迷信医院,种种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反思和警惕。
率性堂场景
游学的最后一个景点是辟雍殿东侧房的科举制度展。科举考试制度源远流长,发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终结于清朝末年,历经一千三百年之久,其发生发展以致停止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相耦合。清代的科举考试大体上分四个等级: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童试三年两试,考中的人被称为生员(即秀才),考中秀才才有参加乡试的资格。乡试三年一试,又称大比,由于在秋季举行也叫秋闱。乡试考中者称举人,中举后就有了做官或进一步参加会试的资格。会试也是三年一试,即乡试的次年春季在京师举行,所以称为春闱。举人参加会试合格后成为贡士,比举人高一级。根据会试人数定出录取数额。会试一个多月后,贡士便在皇宫保和殿由皇帝亲自命题策问进行考试。殿试结果出三甲,一甲取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人,称同进士出身。殿试合格者都称为进士。老师讲道:科举选拔了从文天祥到林则徐这样的民族英雄;从白居易、刘禹锡到苏轼、辛弃疾这样的文学家;从王安石、包拯到海瑞、张居正这样的政治家;从韩愈、朱熹到蔡元培、黄炎培一类的教育家;甚至还有沈括、宋应星、徐光启这样的古代科学家。这里都是实实在在的科举人物。远比“范进”来得可信。
游历完所有景点,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仿佛还历历在目,激情澎湃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一日时光转瞬即逝,同修们都享受了一场视觉和听觉的双重盛宴,其中带来更多的是心灵和灵魂上的震撼与启迪,大家虽各自告别离去但学习的脚步从未停止。